张泓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38章 岐仁堂巧解寒热结 老裁缝的感冒奇症,岐大夫的悬壶故事,张泓光,海棠文学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腊月的青云巷飘着冻雨,淅淅沥沥打在青石板上,溅起细碎的水花。岐仁堂的木门缝里透出暖黄的灯光,混着当归与陈皮的药香,在湿冷的空气里漫开。岐大夫正坐在案前捻着药材,忽然听见檐下的铜铃\"叮铃\"响了——那是他特意挂的,来人推门便会惊动,免得被突然闯入的寒风呛着。
\"岐大夫在吗?\"门口探进个脑袋,是巷尾\"巧手裁衣铺\"的周秀娥,她裹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,领口沾着些线头,手里攥着块毛线围巾,指节冻得通红。她身后跟着个半大孩子,是她孙子小宝,背着个鼓鼓囊囊的书包,鼻尖挂着两串清鼻涕,不住地吸溜着。
\"周大姐进来吧,看这冻的。\"岐大夫放下手里的药戥,转身往铜炉上的砂锅里添了勺水,\"刚熬的生姜红枣茶,暖暖身子。\"
周秀娥迈进门槛,跺了跺胶鞋上的泥,带进一股寒气:\"不喝了不喝了,实在熬不住才来麻烦您。\"她往竹椅上坐时,后腰微微一拧,眉头跟着蹙了蹙,\"这感冒拖了快半个月,城里医院跑了三趟,眼药水滴了大半瓶,药丸子吃了一抽屉,反倒添了些怪毛病。\"
岐大夫给她递过个暖手炉,铜皮上烫着缠枝莲纹样,是前几年陈阿婆剪纸换的。\"慢慢说,哪不舒服?\"
\"起初就是嗓子疼,\"周秀娥捧着暖手炉,指腹摩挲着冰凉的炉盖,\"像吞了把沙子,咽口水都费劲。接着就鼻塞,流黄鼻涕,白天还好,夜里堵得没法睡,只能张着嘴喘气,喉咙干得像要冒烟。\"她咳了两声,声音有些发紧,\"还咳嗽,痰少得很,就一点点白痰,咳起来震得胸口发疼。\"
小宝在一旁插嘴:\"奶奶夜里咳得厉害,我数着数,一晚上能咳二十多次!\"
\"别打岔。\"周秀娥拍了拍孙子的头,继续道,\"大概过了四五天,嗓子疼好些了,可后背心突然发冷,像揣了块冰,穿三件棉袄都捂不热。吃饭也没胃口,一碗粥能喝一上午,看见油星就犯恶心。\"
岐大夫这时已伸出三指搭在她腕脉上,指尖轻轻按着寸关尺。他眼帘微垂,诊室里只听见窗外的雨声和周秀娥浅浅的呼吸声。片刻后他移开手,又让她张开嘴看舌苔——舌质淡红,舌体胖大得快抵住牙齿,边缘泛着淡淡的齿痕,舌苔薄白,根部却沾着层淡黄的腻苔,像泼了点米汤没擦净。
\"眼睛怎么了?\"岐大夫目光落在她右眼上,眼白红得像充血的玛瑙,眼角还沾着些分泌物。
\"这才是最怪的!\"周秀娥往眼角抹了把,\"前天早上起来,右眼突然胀得厉害,疼得像有根针在扎,看东西都发花。去医院说是'结膜炎',给了眼药水,滴了两天更红了,现在看太阳都觉得晃眼。\"她叹了口气,\"还有啊,这几天口干得厉害,喝多少水都不解渴,大便也干,蹲半天才能出来一点,像羊屎蛋似的。\"
\"您平时冬天也这么怕冷?\"岐大夫拿起桌上的脉枕,用布擦了擦上面的药渍。
\"可不是嘛,\"周秀娥拢了拢棉袄领口,\"我打小就比别人怕冷,冬天手脚冰凉,得揣个热水袋才能做针线活。但后背心发冷是头一回,以前顶多是手脚冻得发麻。\"她忽然想起什么,\"哦对了,我平时不口干,大便也正常,一天一次,顺畅得很。就这次感冒才变成这样。\"
隔壁面馆的林知秋端着碗热汤面进来,腾腾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:\"岐大夫,给您送碗阳春面。周大姐也在啊?听说您病了,我那口子还说要来看您呢。\"她把面碗放在桌上,瞥见周秀娥的眼睛,\"哎哟,这眼怎么红成这样?跟兔子似的。\"
\"可不是嘛,\"周秀娥苦笑,\"都说感冒是小毛病,我这倒像是中了邪。\"
岐大夫拿起毛笔,在处方笺上悬而未决,忽然问:\"您发病前是不是淋过雨?\"
\"您怎么知道?\"周秀娥愣了愣,\"上上个月月底,给小宝开家长会,散会时下大雨,没带伞,淋了个透湿。第二天就嗓子疼了。\"
岐大夫这才下笔,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:\"《黄帝内经》说'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'。您素体阳虚,就像屋里的暖气烧得不足,平时勉强能维持温度。那场雨就是寒邪,顺着口鼻钻进身子,本该发发汗就好,可您没在意,这邪气就开始'捣乱'了。\"
他指着案上的茶壶,往两个茶杯里各倒了些水:\"您看,这杯里的水是您的阳气,本来温温的。寒邪像块冰扔进去,阳气被冻得跑不动了,就堆在后背——后背是太阳经走的地方,阳气不通,自然发冷。\"
\"那眼睛红、口干又是咋回事?\"林知秋凑过来看药方,上面写着桑叶、菊花、银花、连翘,还有附子、细辛,不由得咋舌,\"这凉药热药搁一块儿,不会打架?\"
\"问得好。\"岐大夫放下笔,拿起一片晒干的桑叶,\"她这是'寒包火',邪气得不到疏导,在身子里憋得化了热。就像堵着的烟囱,底下烧着不旺的火,上头却呛得冒烟。热邪往上走,冲到眼睛就发红胀痛,跑到喉咙、大肠就口干便结。\"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