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泓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37章 岐仁堂的三甲传奇——从温补误治到软坚通滞,岐大夫的悬壶故事,张泓光,海棠文学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临州的梅雨季总是黏糊糊的,仁和街的青石板上泛着青苔,老槐树下的岐仁堂飘出阵阵药香。岐大夫坐在藤椅上翻《温热论》,忽然听见外头传来嘈杂的脚步声。

“岐大夫!求您救救我妈!”一个穿格子衬衫的中年男人扶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闯进来,老太太佝偻着背,右手捂着小腹,额头上冷汗直冒。

岐大夫赶紧起身:“别急,慢慢说。”

男人叫李建军,住在城郊的桂花村。他说母亲张桂芳今年六十七岁,半个月前开始拉肚子,起初以为是吃坏了肚子,就在村里诊所开了些止泻药。“那大夫说我妈年纪大,得补补,就给开了人参、黄芪,还让炖羊肉汤喝。”李建军皱着眉,“结果越补越糟,现在一天拉几十次,拉出来的东西五颜六色的,还说肚子疼得像刀绞。”

张老太太虚弱地靠在椅背上,喉咙里发出“嗬嗬”的声音,嘴角挂着涎水,身上散发着一股酸腐味。岐大夫掀开她的袖口,只见皮肤松弛,手腕上青筋暴起,指尖泛着青紫色。他又轻轻按压老太太的小腹,老太太突然尖叫一声,蜷缩成一团:“疼!疼得像有石头在里头滚!”

岐大夫眉头紧锁,搭脉时发现脉象沉滑而数,像湍急的暗流。他让老太太伸出舌头,舌苔黄腻得像涂了层浆糊,舌尖红得发紫。“之前吃的药渣还有吗?”他问。

李建军从布包里掏出个塑料袋:“有!我特意留了些。”

药渣里混着人参片、黄芪、附子、干姜,还有碾碎的粟壳。岐大夫闻了闻,摇头叹气:“这是典型的温补误治啊。”他转向李建军,“《黄帝内经》说‘治病必求于本’,你母亲的痢疾本是湿热壅滞肠道,本应清热燥湿、行气导滞。可前医误用参、术、姜、附这些温补收涩的药,就像往火上浇油,湿邪被捂得化热,热邪又炼液成痰,痰热互结,堵在肠道里出不去,就成了现在这样。”

他拿起桌上的茶杯,倒了半杯水,又撒了把茶叶:“你看,这水是湿,茶叶是邪,本来轻轻一吹就能散开。可前医偏给它加了把火——温补药像棉被,把湿邪捂得更结实,热邪散不出去,反而越烧越旺。现在肠道里就像塞了团烧红的炭,又干又烫,津液都被烤干了,所以你母亲大渴却尿不出来,痢下五色,这是气血败伤的表现。”

李建军急得直搓手:“那现在该怎么办?”

岐大夫站起身,取下墙上的药箱:“走,去看看老人家。”

桂花村的老房子里,张老太太躺在床上,盖着三床棉被还直打哆嗦。岐大夫掀开被子,触到她滚烫的额头,却发现四肢冰凉。“这是典型的‘真热假寒’,”他解释道,“阳气被痰热困住,送不到四肢,所以手脚凉,但身子里其实烧得厉害。”

他仔细检查了老太太的腹部,左下腹部有个拳头大的硬块,按下去像块石头。“这是邪浊蟠踞成瘕,”岐大夫说,“得先把堵着的痰热清掉,再把气机理顺。”

回到岐仁堂,岐大夫铺开纸笔,一边写药方一边解释:“我用三甲散打底——鳖甲、龟甲、穿山甲,这三味药咸寒入阴,能软坚散结,像工兵铲一样把肠道里的硬块化开。”

他指着药名逐一讲解:“鸡内金消食化积,帮着把肠道里的糟粕清掉;川楝子疏肝泄热,专门对付肝经郁热;白芍养血柔肝,缓解肠道挛急。这四味药配合三甲散,既能软坚透邪,又能顾护气血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一梦江湖之宸霜玄龙锁

逍遥九宸天

柯学:妃英理三年抱俩

不弃九九

小鲜肉?我演的角色都有异能

B东B东

都市神医:我有透视金瞳

波哥家的小猫咪

神婆穿越80年港娱

喵吃鱼不吃肉

重生七零要逆袭,虐渣撩爱两不误

张小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