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章 诗传捷报:笔墨酣畅书太平
二月沫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64章 诗传捷报:笔墨酣畅书太平,老公尿不出小肚子胀咋回事,二月沫,海棠文学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好儿子,比你爹有出息……”杜甫喃喃自语,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,眼眶也渐渐泛红。苏小满见状,忙起身走到他身边,轻轻扶住他颤抖的肩膀,温柔说道:“夫君,望安平安归来,还立下大功,这是咱们杜家的福气啊。”
李白也放下手中的酒壶,目光落在杜甫手中的信上,眼中满是欣喜,大声笑道:“哈哈,望安这小子,果真没让我等失望!杜家一门忠烈,如今终得圆满。”
杜甫只觉胸中有一股热流在不断翻涌,多年来的忧虑、悲愤、期盼,此刻都化作了无尽的喜悦。他踉跄着走到石桌前,匆匆研墨铺纸,笔锋悬在宣纸上,迟迟未落。墨汁在宣纸上晕开,如同他此刻难以平静的心情。
突然,他提笔疾书,笔锋如利剑出鞘,诗句如江河决堤般倾泻而出:“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”他的手微微颤抖,泪水夺眶而出,滴落在宣纸上,晕开了“涕泪”二字。这泪水,有多年艰辛的宣泄,有对儿子平安的欣慰,更有对国家太平的期盼。
“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”他转头看向苏小满,只见她眼中也闪烁着泪光,嘴角却带着欣慰的笑容。两人相视一笑,仿佛所有的苦难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。他接着写道: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”脑海中浮现出与家人、好友一同回到故乡的场景,心中满是畅快。
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”笔锋收势,杜甫长舒一口气,仿佛将多年的郁结都吐了出来。他掷笔长笑,声震庭院:“痛快!痛快!我杜子美一生忧国忧民,今日终得见天日昭昭!”
李白早已按捺不住,凑至桌前,盯着诗句,眼中精光暴射。他忽然夺过笔,在另一张宣纸上挥毫而就,字迹狂放不羁:“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盘珍羞值万钱。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四顾心茫然。”
杜甫和苏小满都有些诧异,不知他为何突然写起这些与捷报无关的诗句。李白却不管不顾,继续写道:“忽闻边疆传捷报,万卷诗书化云烟。”笔锋一转,原本的迷茫化作豪情万丈。
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!”写罢,他掷笔于地,拍案大笑:“好一个‘白日放歌须纵酒’!杜甫兄,你这诗句,可比我这首更显赤子之心啊!不过我这‘仰天大笑出门去’,也正合此时心境!”
杜甫摇头,指尖轻抚诗稿,喃喃道:“李兄此诗,‘忽闻边疆传捷报,万卷诗书化云烟’一句,将得知捷报时的惊喜与豁达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我不过是将胸中块垒一吐为快罢了,你才是真正的谪仙风骨啊。”
苏小满端来热茶,轻笑道:“你二人这般作诗,倒像是要把屋顶掀翻。明日长安城怕是要传遍了——杜工部闻捷报喜极而泣,李太白附诗豪情万丈。这等佳话,定会被后人传颂。”
三人相视而笑,那笑声在夜空中回荡。月光如水,洒在满桌诗稿上,墨迹未干的诗句在夜风中微微颤动,仿佛在诉说着大唐盛世的太平与希望。
此后,杜甫与李白的这两首诗在长安城中迅速传开,文人墨客们纷纷吟诵,百姓们也口口相传。而杜望安的英勇事迹,也随着这两首诗,成为了大唐盛世中一段闪耀的传奇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